一、
塑料薄膜在包裝印刷的應用非常廣泛,憑借其重量輕、成本低、機械性能良好等優勢,也是一種極為常見的承印材料。UV 柔印油墨以環保、固化速度快、印刷質量高等特點,與塑料薄膜的結合應用日益廣泛。然而,若油墨與塑料薄膜的附著力不佳,會導致印刷圖案易脫落、褪色,嚴重影響產品質量與美觀度。因此,深入研究塑料薄膜特性對 UV 柔印油墨附著力的影響,對優化印刷工藝、提高印刷質量意義重大。
二、UV 柔印油墨與塑料薄膜印刷概述
2.1 UV 柔印油墨的基本原理
UV 柔印油墨主要由樹脂、活性稀釋劑、顏料、光引發劑及助劑構成。在紫外線照射下,光引發劑吸收光子能量分解產生自由基,引發樹脂和活性稀釋劑之間的聚合反應,油墨迅速從液態轉變為固態,從而牢固附著在承印材料表面。
2.2 塑料薄膜在印刷領域的應用
塑料薄膜種類繁多,如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、聚氯乙烯(PVC)、聚酯(PET)等,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包裝、日用品標簽、工業產品包裝等印刷場景。不同類型的塑料薄膜因自身特性差異,在印刷適應性上也各有不同。

三、塑料薄膜特性對 UV 柔印油墨附著力的影響
3.1 化學結構的影響
3.1.1 非極性塑料薄膜
以 PE 和 PP 為代表的非極性塑料薄膜,分子鏈主要由碳 - 碳單鍵和碳 - 氫鍵組成,結構對稱,表面極性極低。這種低極性使得它們與極性的 UV 柔印油墨相容性較差,油墨難以在其表面附著。例如,在 PE 薄膜印刷中,若直接使用普通 UV 柔印油墨,油墨在薄膜表面的接觸角較大,無法均勻鋪展,容易出現油墨團聚、脫落現象。
3.1.2 極性塑料薄膜
PVC 和 PET 等極性塑料薄膜,分子鏈中含有極性基團,如 PVC 中的氯原子、PET 中的酯基,增加了分子的極性,與 UV 柔印油墨的親和力相對較高。然而,PVC 在加工過程中常添加增塑劑等助劑,這些助劑可能會遷移到塑料薄膜表面,降低薄膜表面的極性,干擾油墨與薄膜的結合,影響油墨附著力。
3.2 結晶度的影響
3.2.1 高結晶度塑料薄膜
高結晶度的塑料薄膜,如全同立構聚丙烯(iPP),分子鏈排列緊密、規整,表面光滑,孔隙率低。這使得油墨分子難以滲透到薄膜內部,只能附著在表面,附著力較弱。實驗表明,在 iPP 薄膜上印刷 UV 柔印油墨,用膠帶測試附著力時,墨膜容易被膠帶粘下,說明其附著力較差。
3.2.2 低結晶度塑料薄膜
低結晶度的塑料薄膜,如無規聚丙烯(aPP),分子鏈排列相對松散,表面存在更多微觀缺陷和孔隙,有利于油墨的滲透和機械錨固。油墨分子能夠進入薄膜的微觀孔隙中,形成物理纏繞,從而提高附著力。在 aPP 薄膜印刷中,UV 柔印油墨的附著效果明顯優于 iPP 薄膜,印刷圖案更牢固。
3.3 表面能的影響
塑料薄膜的表面能決定了油墨在其表面的潤濕和鋪展性能。表面能低的塑料薄膜,油墨難以在其表面鋪展,接觸角大,導致油墨與薄膜的接觸面積小,附著力差。通過表面處理,如電暈處理、等離子處理等,可以提高塑料薄膜的表面能。以電暈處理為例,它能在塑料薄膜表面引入羰基、羧基等極性基團,增加表面能,使油墨能夠更好地潤濕和鋪展,從而提高附著力。研究數據顯示,經過電暈處理的 PE 薄膜,表面能從約 30mN/m 提高到 40 - 50mN/m,UV 柔印油墨在其表面的附著力顯著增強。
3.4 添加劑的影響
3.4.1 增塑劑
在 PVC 等塑料薄膜中添加增塑劑,可提高薄膜的柔韌性和可塑性。但增塑劑容易遷移到薄膜表面,在薄膜與油墨之間形成一層隔離層,阻礙油墨與薄膜的直接接觸,降低附著力。例如,在 PVC 薄膜印刷中,若增塑劑遷移嚴重,油墨會出現起泡、脫落等問題。
3.4.2 爽滑劑
爽滑劑常用于降低塑料薄膜之間的摩擦系數,方便薄膜的加工和使用。然而,過多的爽滑劑會遷移到薄膜表面,形成一層低表面能的薄膜,影響油墨的附著。在 PE 薄膜中添加過量爽滑劑后,UV 柔印油墨在其表面的附著力明顯下降,印刷圖案的耐磨性變差。
塑料薄膜的化學結構、結晶度、表面能和添加劑等特性對 UV 柔印油墨附著力有著顯著影響。通過合理的塑料薄膜表面處理、油墨配方優化和印刷工藝調整,可以有效提升油墨附著力,提高印刷質量。
惠州中之星在 UV 柔印油墨于塑料薄膜上印刷的研發和改進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。深入研究各類塑料薄膜特性與油墨附著力的關系,增強了油墨與薄膜的相容性;同時,中之星還不斷優化印刷工藝參數,與設備廠商合作,開發出適配不同塑料薄膜印刷的 UV 柔印設備,極大提升了 UV 柔印油墨在塑料薄膜上的印刷質量和效率,推動了 UV 柔印油墨在塑料薄膜印刷領域的技術進步 。